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把“中国制造”做到极致 |
人民政法 讯 据人民网 当下,“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大步迈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中国工匠,打造中国品牌已被正式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什么是工匠精神?如何培养这种精神?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上,一场围绕“工匠精神:把‘制造’做到极致”的讨论尤为热烈。 “善于学习、勤于攻关,并且持续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文琦这样定义。“如果不求改善,不思创新,我们岂不是没办法与机器竞争?” 意大利Candy集团洗涤事业部总监奥尔多·福玛加利认为,工匠不是教出来的,只有通过不断地摸索和自我修炼才能让看起来一模一样的产品品质更卓越,而且经久不衰,“工匠精神需要专注。为了一项技艺的传承、改善和发展,要求他们付出毕生精力,乃至几代人的才智和精力”。 “尽管现在的大学生都希望进入办公室工作,但我们依然非常需要一些人才,他们了解制造工艺,愿意在车间埋头工作,并且知道怎样用手来精打细磨,而不仅只是一心想成为做项目开发的高级工程师。”德国莱茵TUV集团管理执行董事会主席迈克尔·富比特别指出,对于小批量产品,以及一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的生产,高技能的工匠是机器人无法替代的。 “工匠精神,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食品或者是中国乳业来讲,是把追求品质放在核心位置的一种价值观。”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说,创新是工匠精神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为工匠精神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用品质做你的核心价值观,用创新做你的竞争力,把更高的标准作为一种新常态,这对于中国所有消费品行业来讲,可能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工匠精神”。 日本景观设计师枡野俊明认为,所谓工匠,不是一味地追求产品功能多样,不是盲目地追求生产成本降低,也不是追求个性的鲜明,“工匠除了有好的技术,还要有思想。思想反映我们活法。把这些统一起来,我们把这视作工匠精神”。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机器人取代不了工匠精神的这些内涵。因为没有工匠,就没有机器人,没有研发,就不可能有更好的机器人。但是,不传承是不行的”。他中肯地提出,重视职业教育,能够一代一代把传统文化梳理传承,才能使今天的社会尊重工匠和工匠精神。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热情,一种奉献。 |
上一篇:美国国防预算猛增540亿美元 下一篇: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媒体领袖圆桌 |
- 吴晓刚被中国周易新闻网聘为新闻中心副主任
- 安监总局:今年前十月生产安全事故下降两成
- 微软有望超越苹果成全球市值最高公司
- OPPO投2.16亿美元在印度建工业园
- 特朗普重塑美国贸易政策架构
- 多维创新助力以色列信息产业发展
- 韩公务员平均年薪近35万人民币 系普通人
- 阿根廷前总统被控贪腐 超6亿美元资产被冻
- 蒙古国再次跃升为内蒙古第一大贸易伙伴
- 俄罗斯贸易顺差1-11月下跌43.7%
- 马石油与和谐汽车成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雄县“燕南”:雄安文化的一面旗帜
- 庆祝建党98周年主题活动在天津市化学试剂
- 宣和书院“红心向党”将军部长公益文化交流
- 香山卫星地球站暨应急指挥信息系统验收在京
- 阮先锋应邀出席第五届中国资本论坛领
- 河北省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会杨志国会长受聘吉
- 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七
- 广平供电分公司严阵以待迎战夏季用电高峰
- 建业·世和府:助力一带一路 胡正塬为豫商